百日咳卷土重来,看这一篇就够了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典型百日咳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由于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常作为隐匿性传染源),但1岁以下婴儿作为高风险人群易并发肺炎、脑病、肺动脉高压等,有致死风险。
这波百日咳,疫情的现状如何?
在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免疫之后,百日咳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百日咳发病率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百日咳监测数据显示,2017-19年,我国百日咳已有抬头的趋势,2020-21年由于新冠肺炎的流行和一系列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导致百日咳病例数大幅下降,从2022年开始百日咳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下半年至今百日咳更是呈急剧上升趋势。
“百日咳再现”是全球, 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
百日咳,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百日咳毒株的变化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包括百白破三联疫苗、IPV-百白破四联疫苗及IPV-百白破-HIB五联疫苗等)及抗生素在全球的广泛使用,让百日咳毒株通过疫苗、抗生素的筛选获得了更强突破免疫选择的能力和更广泛的传播的能力。一些研究[1, 2]发现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百日咳流行毒株由ptxP1型(对红霉素类药物普遍耐药)转变为ptxP3型(对红霉素类药物普遍敏感),并发现了这种较高毒力的ptxP3型菌株也获得了红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毒株的转变对目前使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提出了挑战。
百日咳诊断的灵敏度提升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修订,更新了百日咳诊断标准,将百日咳核酸检测、单份血清PT-IgG抗体等公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纳入诊断依据,提高了百日咳诊断水平和灵敏度,这可能是2024年1-2月的百日咳发病数相比2023年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两种途径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随着儿童时期获得的百日咳抗体逐渐衰减,青少年及成人群体的免疫水平薄弱。青少年、成人感染增加,其感染症状通常不典型常作为隐匿性传染源继发婴幼儿的发病,这也是导致百日咳发病升高的原因之一。